关于吴王夫差形象,《国语》、《史记》等传世文献中记载得非常清楚加杠杆炒股怎么弄,这是一个刚愎自用、骄傲自大、嚣张跋扈和贪于美色财物的吴国君王!
据《史记》记载:
二年,吴王悉精兵以伐越,败之夫椒,报姑苏也。越王勾践乃以甲兵五千人栖於会稽,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而行成,请委国为臣妾。吴王将许之,伍子胥谏.......吴王不听,听太宰嚭,卒许越平,与盟而罢兵去。
《越公其事》讲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越王勾践的故事,首尾与《国语·吴语》、《越语》所载几乎全同,所残缺的内容大都可据以补出,说明它们有共同的史料来源。从上述情况来看,战国时期,勾践灭吴的历史已经故事化,在各地普遍流传。
展开剩余79%一般认为春秋时期的大多数战争,特点是规模小、时间短[19],而从《越公其事》的这条记载来看,吴越战事,已经和前述有明显的区别了。越国仅剩八千余兵士,吴国也面临损失约半数兵士的局面,可以想见吴越战事的惨烈。吴王担忧精锐力量已经受到重大损失,如果继续攻击越国的决死之军,势必付出巨大代价。因此,吴王鉴于吴越交通不便、及吴国兵力损失较多的情况,同意了越国求和。
因此,与《左传》等文献中的吴越议和情节相比较,《越公其事》显著突出了吴王夫差独立决断的个体形象。与之相联系的是,在《国语》等文献中,就吴越议和发挥重要作用的吴国大臣之作用,并未彰显,此前文献中所记载的,力促吴越议和的太宰嚭之事迹,不见于《越公其事》的记载。
而强力反对吴越议和的伍子胥,在《越公其事》中的相关记载也较为简略,而他的放弃反对意见,也是由于他“乃惧,许诺”,出于对吴王的惧怕。可见,《越公其事》相较于《国语》、《史记》中吴越议和的记载,在情节上突出君主而淡化臣子。
并且,从《越公其事》的记载来看,吴越议和,并不是越国单方面臣服吴国,吴国也做出了一些改善的措施,如简文中提到的,吴、越协调、整顿边境的争议。
《越公其事》与其他三篇语类文献最大的不同有两点:第一是对勾践求成与夫差许成分作两章来详细描写,获胜的夫差谦卑至极,被描写得像个失败者,与其他文献所载很不相同,第二是具体陈述了勾践励精图治过程中所实施的‘五政’,分别是好农、好信、征人、好兵、饬民。这‘五政’依次实施,旣是越国崛起的原因,也是其崛起的过程。
勾践先行无为而治的策略,休养生息,使越国复苏安宁,在此基础上,开始施‘五政’以用民。初政好农,发展经济,二政好信,文化教育,三政征人,徕四方之民以增长人口,四政好兵,扩张军力,五政饬民,修命令,明法度,严刑罚,终于把民众调教成可供驱使的战争工具,成为取胜的资本。”
显然,《越公其事》中记载的内容,勾勒出一个谦谦君子面目的夫差,推翻了《史记》等史书的记载,为吴王夫差正名。其实,《史记》并非第一次犯错,仅秦始皇的记载就有不少错误,在吴王夫差问题上,只是又一次犯错罢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
根据《越公其事》中夫差形象来看,后来夫差逼死伍子胥的原因、西施美人计等故事,可能也是史家杜撰!
另外,夫差对越国和勾践的态度,一定程度上也算得到了回报。勾践励精图治之后,终于聚集力量,进而消灭了吴国。
勾践试图阻止吴王自刎,许诺给予封地和仆从,让夫差颐养天年。然而,自觉羞愧难当的吴王夫差,最终还是选择自刎而死。可见,无论是夫差还是勾践,真实面目都被史家扭曲过了。
魏晋时期巨大厚实的山石砌成拱形,缝隙用麻鱼胶粘合,这样的石墓在西夜遗迹附近十分常见。
十九世纪早期,欧洲的一位探险家曾经这样形容:
“沙漠中随处可见的石墓,有大有小,数不胜数,有一多半埋在黄沙下面,露出外边的黑色尖顶,如同缩小版的埃及金字塔,在石墓林立的沙漠中穿行,那情景让人叹为观止。”
唐代开山为陵加杠杆炒股怎么弄,工程庞大,气势雄浑,这也和当时大唐盛世的国力有关,唐代的王陵到处都透着那么一股舍我其谁天下第一帝国的风采。
发布于:天津市